優化防控政策后的兩周,第一波疫情高峰正在沖擊醫療機構, 伴隨醫院門診與高校逐步放寬核酸查驗,醫護感染數字上升,大眾四處找藥囤藥,醫院床位特別是ICU大概率將成為下一個受壓的醫療資源,“輕癥擠兌”能否順利軟著陸成為走出疫情的一個重要變量。
互聯網問診破題 互聯網問診不僅可按病情輕重緩急分流新冠患者,一定程度上減緩線下醫療機構就診壓力,還可以承擔非新冠患者特別是常見病和慢性病患者復診的功能,保障醫療資源緊張時非新冠患者的就醫需求。 12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發布《關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通知》,醫療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診療平臺在線開具治療新冠相關癥狀的處方,通過第三方將藥品配送到患者家中;同時也為兒童、孕產婦、老年人、透析患者和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提供健康咨詢、就醫指導、預約診療等服務。
不少公立醫院也在積極開辟互聯網醫療就診渠道。以上海為例,12月8日,作為新冠患者定點收治醫院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新增互聯網醫院新冠門診服務。此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就醫服務號發布消息,針對頭疼腦熱猶豫是否要去醫院的人群,開通互聯網醫院病毒性感冒專病門診。12月11日,“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分批發布各區健康服務熱線和就診信息。 多家第三方在線問診平臺也動作頻頻。好大夫在線稱,平臺首頁上線“發熱門診”功能,由全國三甲醫院主治及以上醫生提供服務, 3分鐘以內可接診。阿里健康互聯網醫院增設成人發熱問診和兒童發熱問診,最快60秒接診。京東健康升級“防疫關愛門診”專區,提供24小時問診服務。
“先掛號寫病歷,平臺會自動分配到相應醫院的醫生。”阿籽選擇了圖文問診方式,將自己的情況以及病例通過圖片和文字發給醫生,醫生隨即根據阿籽提供的信息給出了合適的解決方案。阿籽問診的線上平臺,接診的大多數為三甲醫院醫生,圖文問診的價格從10元到300元不等,電話問診的價格從50元到499元不等,部分醫生也可以進行視頻問診。“分配的醫生隨機,但給我看病的醫生還是很盡責的。” 和阿籽的情況類似,同在封控期間需要復診的小雨(受訪者)也選擇了線上問診。慢性病較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病程長,一旦患病,患者就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問診、復診。線上問診能夠避免交叉感染,一定程度解決疫情引起的看病難的問題。除此之外,節省等待時間等優勢也讓更多的慢性病患者選擇線上問診。 藥品流通網絡拓建 2022年最后一個全民高頻用詞可能是“備藥”,實際上藥品缺乏問題在今年上半年上海因疫情封控時期尤為突出,封控區內患者的購藥求助大增,無法及時配藥的患者則面臨用藥延遲和斷藥危機,其中,慢性病患者成為疫情中脆弱群體。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公開提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藥不能停”,若病情有變化或者有疑問,可以先和家庭醫生聯系,也可以通過線上醫療平臺進行咨詢再確定是否線下就醫或調整藥品。年輕的青青(受訪者)就遵循了這一意見,她所患慢性疾病較多,在封控期間面臨著治療中斷的風險。“大大小小的問題中,最需要持續治療的就是糖尿病。”因為自身病癥較輕,青青遵循醫生建議,逐步拉長注射針劑的間隔時長,并依靠之前儲存的大量保肝藥物規避針劑的副作用,但尿酸、轉氨酶等需要去醫院進行血檢的指標她無法得知,“就只能根據自己身體情況判斷一下,還有就是醫生的遠程指導。” 慢性病患者的苦惱除了慢性病治療周期較長,醫療資源擠兌難以尋找到合適途徑復診、開配處方藥等問題外,配送成為診療流程中最后一道坎。
粥粥(受訪者)是一名線上求助志愿者,上海疫情爆發后,她就參與到線上救助的志愿者行動中。“在求助平臺后臺,我看到很多人的求助與慢性病藥物有關,購藥困難和配送阻礙成為他們面臨的巨大問題。” 粥粥表示,一般與老年人有關的求助最為緊急和重要,志愿者們會優先處理。在我國老齡化情況日趨嚴重的背景下,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慢性病占比高達62.3%,許多老年人存在同時患多種慢性病的現象。但其中不少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封控中難以進行網上購藥或進行求助。 電商在藥品的可及性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通過多種類藥品的中心化供給,電商可以彌補線下藥店藥品種類和儲備不足的短板。尤其對需要長期服藥的慢病患者而言,網上復診開方、配藥可以免去“因藥就醫”的繁瑣。 然而,因為藥品的特殊屬性,藥品網售的合規化經歷了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2019年12月,《藥品管理法》部分解禁了處方藥的網絡銷售途徑,從而為藥品流通網絡的真正構建開啟了綠燈。 疫情又使得網售處方藥的落地進程大大加速。2020年2月5日、8日,國家衛健委接連兩次發文,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及藥品配送服務,降低患者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不過,互聯網醫院的配送仍存在堵點。據了解,取得互聯網醫院資質的醫療機構大多通過國藥、上藥企業平臺進行藥品配送,由于受藥品庫存、快遞站點消殺、快遞員人手不足等因素,藥品配送時間較以往有一定延長。醫院有時會建議用戶優先選擇跑腿下單。 疫情高峰的來臨,或成為互聯網醫療機構、醫藥庫房、電商平臺、配送騎手加速磨合的一次壓力測試。 分級診療再認識 參照海外經驗,奧密克戎疫情高峰會在1至3個月內到來。雖然奧密克戎致病性明顯減弱,但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緩解第一波沖擊強度,拉平高峰曲線是重中之重。什么樣的新冠感染者需要轉診至醫院進行治療?如何在“輕癥擠兌”中保留足夠醫療資源給常規疾病患者?強化分級診療機制重獲關注。 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已提出多年,社區家庭醫生配比逐年提高,但推進過程難言一帆風順,實際效果也未完全達到政策預期。面對此次疫情大考,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被再次強調,但基層醫療機構多年來在硬件、人才引進和培養上尚有諸多問題待解。而家庭醫生在人員數量和提供服務的頻次上也依然不足。 社區分流能力有限,互聯網診療成為分級診療另一種選項。作為實體醫療機構服務的延伸,如今互聯網醫療在平臺建設、服務流程、一條龍配送等方面進步顯著。
從2014年開始,互聯網醫院的數量不斷增長,至2021年6月已達到1600余家,覆蓋范圍也不斷擴大,其中,東部沿海地區在數量和占比上具有優勢。2020年后,眾多互聯網醫療企業通過創新數字化的醫療服務,參與協調與配置醫療資源,同時,各地省級衛生部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導向,牽頭打造互聯網服務平臺并鼓勵公立醫療機構加入。線上問診平臺逐步實現了線上問診、線上購藥、慢病管理以及醫保覆蓋等多種功能,為居民求醫問藥帶來了便利。 中國互聯網醫院用戶問診類型大多是腸胃、內分泌、心血管、眼科和感染,主要集中在輕癥慢病、突發性常見病和病后管理三個方面。在這些方面,線上問診相較于與傳統醫院問診存在一定優勢,能夠為線下醫院減輕問診復診壓力。從線下到線上,可選擇的問診方式逐漸獲得患者認可。 對于線上問診這一新的領域,部分醫生表示愿意嘗試。疫情期間,幾乎所有的科室都需要去發熱門診例行坐診,但在線下醫護資源緊缺的同時,如何確保線上診療有足夠的醫生坐診,仍是現實難題。根據《2020中國醫生洞察報告》,13%的醫生疫情期間平均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醫生的時間和精力是線上診療的一大挑戰。 此外,中醫在線上問診方面障礙不小。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通過把脈、觀察氣色等方式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礙于線上問診的交談方式,中醫在線上問診的占比并不高。中醫藥中包括中藥、針灸、按摩等療法,可以發揮整體調節、綜合干預的優勢,有利于對慢性病的綜合治療。如何將中醫診療納入互聯網診療模式,亟待創新與實踐。 雖然阿籽初次體驗線上問診比較順利,但她也提到線上問診依舊有不便之處,譬如在封閉期間平臺方也不能配藥,只能給出解決方案,不能用醫保支付等。阿籽認為,線上問診一般是用在“救急”的情況,大多數醫生還是會建議線下再次檢查。
事實上,分級診療的意義在于對醫療資源的科學合理調度,這也正是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優勢。線下醫療資源的緊張如果僅在某一階段發生在部門地區或部分醫院,那么來自全國的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醫療平臺“八方支援”。 此外,互聯網醫療也將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向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即便所有的診療環節無法都通過線上解決,但也不是所有的診療環節都必須去線下,時間空間上的“錯位匹配”將有助于緩解實體醫院所受的沖擊,也為更好地滿足病患多樣化需求。 隨著更大體量的感染,未來重癥患者也可能相應增多。提高醫療系統應對沖擊能力,激發醫療服務各方動力,完善就醫送藥保障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科學謀劃,創新探索。妥善應對“輕癥擠兌”,即是為可能到來的“重癥擠兌”做好準備,也是為互聯網診療與實體醫療機構融合發展提供寶貴經驗。 本文由陳旭濤、胡珊、王亞琪、郭文杰、楊婕共同撰寫,朱媛媛數據新聞團隊原創出品。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